(澳门)·新葡萄新京-WWW.8883not|官网

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计算机专业建设

2020-07-29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高等学校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性任务。为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开办以来,就拟定了“合格建设、稳步提升、争创一流”的专业建设“三阶段”发展思路,目前已进入第三个建设阶段。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1.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和改善对各专业方向的宏观管理,逐步推进专业建设的进程。

   2.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高等教育等改革,紧跟时代要求,把握国家“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

 

   二、专业建设基本原则

   本专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坚持如下四个原则:

   (1)以国家专业标准为导向

   在坚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统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突出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打造应用型优势专业。

   (2)坚持实践应用导向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精心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梳理该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素质、学科知识、专业能力等要求,注重学科系统性,明确职业指向,科学、合理、有效地构建课程体系并优化各类课程模块和学分要求,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精简理论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3)突出创新创业导向

   积极引进行业企业、高校人才质量标准,科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合理确定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比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

   (4)突出产学导向

   按照“产教融合、专业对接、课程衔接”的思路,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引企入校参与教学、课程设置、实习实训,通过行业标准驱动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三、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

   1.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足等优势,不断提升、改造传统专业,实现传统专业新的发展。

   2.充实师资、完善设备等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努力办好师范专业的同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积极设置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方向,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四、主要阶段性专业建设成效

   经过10年的努力,计算机专业建设经过了“合格建设、稳步提升”的专业建设阶段,主要建设成效如下:

   (一)师资建设成效

   师资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保障,由于社会整体对IT高级专业人才的匮乏的根本原因,本专业从开设以来,就面临了严峻的专业师资不足的情况,但是,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这种情况不断改善,目前,本专业专兼职教师共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高职称教师共3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2%。专任教师共31人,其中专任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职称教师共13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42%,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为94%。整体生师比为181,符合《国标》生师比241的要求。 

图1:专兼职教师职称结构

 

   (二)实验室建设成效

   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是理工科相关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共享学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如图2所示,拥有“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和“数字逻辑设计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等17间实验室,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746万元,生均仪器设备值近8998元,为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软硬件实践平台。

图2:实验室建设成效

 

   (三)课程建设成效

   本专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与要求,科学制定课程体系,并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构成。在课程建设方面,目前主要完成了全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题库、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的建设,近5年先后出版专业教材4部。

   同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借助传智播客、中国大学MOOC等互联网教育平台展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如图3所示。

 

   (四)教科研建设成效

   本专业教师近5年共主持省厅级教科研项目6项,校级教研科研项目3项,主编专业教材2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本专业教师发共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1篇,北大核心4篇(2CSCD收录),ISTP收录2篇,科技核心2篇,其它省级期刊论文2篇,软件著作权3项。

   (五)人才培养成效

   本专业从2010年招生第一批本科生以来,在学校的支持下,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规模日渐扩大,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更加明确并能与时俱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所开设的课程强理论、重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日渐提高,同时,专业始终把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体魄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因而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状况好。近3年的各项统计数据如下:

   1.竞赛及获奖情况

   积极开展校内外学科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扩大师生专业知识面,有效提高师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创新创业提供源动力。并在创新创业学院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的师资、资金等资源,激发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热情,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如表1-2所示,学生仅在2017-2018年学生获得省级专业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创新创业奖励三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1项。

 

   2.如表3所示,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学院2016年和2017年创新强校创新创业项目,并由学院推荐为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使学在申报和实施这些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有效提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3.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近三年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较宽,每年的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平均岗位专业对口率达到62%,平均每年有8%的学生进入事业单位工作,37%的学生进入上市公司工作。

   4.学生自主创业情况

   通过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层层递进方式,最终激发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效性和质量,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如表4所示,2018届吴剑峰等学生自主创业,创办广州韵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和广州雷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公司成为广东省金融高新区“高校双创板”挂牌项目公司。

 

   5.国际班和专插本录取情况

   从2017年开始,本专业立足国际型IT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学校国际学院的助力下,与澳洲墨尔本大学和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合办学,学分互认,招收国际班学生。2019年本专业专插本报名人数近200人,最终第一次招收专插本学生共46人。

   6.从招生看社会影响力

   本专业自开办以来,面向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录取分数较高,生源质量较好,如表5所示,从2016年到2018年本专业平均录取分数线为427分,高出省控线48分,到2017开始全部招收理科生,因此录取分数线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录取人数逐年增加。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本专业建设工作成效日显,家长、用人单位,乃至国外高校对我院计算机专业的办学质量认可度日渐提高。

 

   五、第三阶段专业建设目标

   第三个建设阶段——争创一流专业建设阶段的五年规划主要建设目标如下:

   1.积极探索“新工科”和“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多元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争取通过学校创新强校工程,打造广东省民办高校一流专业。

   2.在专业结构方面,继续设置“应用系统开发”、“商务智能”、“云计算”三个方向,按照《国标》要求设置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并针对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切实执行“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理念。

   3.扩大招生规模,计划到20209月份,本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1000人,并在今后的每一年,招生规模稳步提升。

   4. 加大师资规模,按照教育部每增加24名学生需要增加1名教师的配比要求,根据招生规模适当增加专业教师人数。在教师招聘时优先招聘高级职称教师,逐步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化。

   5.加强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5年完成至少5门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工作。

   6.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力度,积极向学校申请建设新工科专业实验室。

   7.加强学生专业竞赛和考证的力度,力争学生竞赛获奖,获得专业证书比例。

   8.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协同育人计划,在学校的支持下,增加企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数量,并增加1-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上一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

关闭